“没有,据作战处估计,最低限度需要动用十二个师,考虑到英军可能会提前行动,最终截留的兵力应该在十八到二十四个师之间。”
“也没说多久可以解决?”刘百良问。
“是的,没说,情报部估计,视协约军行动时间、投入兵力以及荷兰军反应的差别,作战持续的时间应在三星期到三个月之间。”
“德军西线有没有可能就此瓦解?”
“综合现有的情报来看,可能性很小,除非敌人在哪里隐藏了我们所不知道的强大预备队……”
刘百良听到这里便转向作战处长苏三岭中将:“作战处评估了没有?这会对德奥的俄国战线造成多大程度的影响?”
“暂时影响不大。”
“暂时?”
苏三岭胸有成竹道:“最近东欧战场的俄军主动实施了一系列漂亮的大踏步后撤,消除了容易遭到夹击的突出部,退守到一条更有利于防御的战线上,同时有步骤有计划地运走物资、烧毁村镇、破坏桥梁和铁路设施,造成大片无人区、焦土区。完全依靠铁路-骡马运输体系的德奥军在修复交通设施、储备包括骡马食料在内的足够物资之前,一时间也无力发动新的攻势。总体来看,即便没有荷兰问题的干扰,德奥军对俄国的下一次总攻击也要到8以后才有可能展开。”
刘百良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又转向苏蒙新:“我们送过去的战车连同配套的机动车图纸,德国人有好好利用吗?”
“已经开始量产飞狼轻战车和捷狐机枪战车,据说骆驼半履带车的生产也提上了日程,法金汉参谋总长对帝国地装甲合成兵团很感兴趣。希望我们派人过去教授指导,条件允许的话,还希望派观察员和留学生过来……”
“跟法金汉说,我们派教官过去,他们的人过来观察学习,都没问题,关键是怎么去,怎么来,船运还是空运,直通还是转中立国。商量商量,确定一下,这件事要放在心上,有进展随时跟我汇报。”
“是——”
“荷兰问题,迟早得解决,不过这都是德国人的事,我们一时也帮不上什么忙。”胡克跟进道。
刘百良捏了捏太阳穴,微微叹口气:“继续我们当前的作战就等于是在帮德国人了——苏处长,下面还有吗?”
苏蒙新捧着文件夹点点头:“是,据东欧局急报。俄军正从东欧战线上抽调机动兵力,并大量调用后方物资储备。这些部队和物资的流向很有可能是西伯利亚方面——另,俄军作战序列中新近出现了一个后乌拉尔方面军,司令官已确定为曾在去年加里西亚战役中崭露头角的勃鲁西洛夫将军……”
“勃鲁西洛夫?”
听到这个名字,刘百良与杨正金、胡克彼此对视了几眼,熟悉另一时空一战史的他们当然知道,这个勃鲁西洛夫究竟是何方神圣。
根据另一时空史书记载,A-勃鲁西洛夫开战时任俄军西南方面军第8团军司令,以作战积极主动闻名,所部在一九一四年的加里西亚战役中表现突出,在俄军全面败退的一九一五年战局中。勃鲁西洛夫多次率部发动大胆有力地反突击,成功掩护友军撤退,并屡屡重创当面的奥军部队。
一九一六年,声名鹊起的勃鲁西洛夫升任西南方面军司令官。是逢德军主力西移。发动了企图“令法国流干最后一滴血”的凡尔登战役,为牵制德军,改善凡尔登地域的法军态势。俄国于当年3以北方方面军和西方方面军发动纳罗奇湖战役,牵制了德军部分预备队。到当年5月,由于意大利军在特兰提诺地域被奥匈军队重创,为改善意大利的态势,应意军统帅部的直接要求,俄国大本营命令勃鲁西洛夫的西南方面军对当面的奥匈军发动进攻。经过精心准备的进攻一开始就取得了巨大胜利,方面军在头三天内便从主要突击方向上打开了一个正面宽七十到八十公里、纵深二十五到三十五公里地缺口,随着后续部队的不断投入,奥军战线彻底崩溃,到7月下旬战役结束时,奥军伤亡被俘达一百五十万人,损失大量武器物资,富饶地加里西亚省得而复失,俄军损失不过五十万人。为了阻挡俄军的攻势,德奥军还被迫从法国也意大利战线抽调来三十多个师,从而改善了法军和意军的态势。这便是一战史上赫赫有名的的“勃鲁西洛夫攻势”——由此一战,奥匈一蹶不振,直到战败投降,再也没能缓过气来,另外,受此影响,夹在奥匈与俄国之间的罗马尼亚于当年8投向了协约国阵营,一时间,同盟国在东线面临空前危机。
勃鲁西洛夫在战后的回忆录中豪气万丈地写道:“……西南方面军的进攻已超过1916年春季对它寄予的一任务:拯救意大利免于覆灭,使其摆脱战争,此外,还改善了英法战线上英、法军队地态势,使罗马尼亚站在我们一边并打乱了奥、德这一年的全部计划和意图……”
虽然上述评语免不了稍许自吹自擂的成分,“勃鲁西洛夫攻势”却着实是军事学术上的卓越成果,它对筑垒正面地宽正面、大纵深突击虽然局限于物质装备的落后(比如说,主要依靠骑兵而不是机械化合成兵团实施纵深突击),却是当时最成功的作战样式之一(当然,也不能不考虑到其当面奥匈军地腐朽与虚弱)。后世的苏联军事专家在制订突破筑垒地域的理论时,也曾广泛地利用这一战役的经验,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得以具体的体现和进一步发展。
没错,应该就是这个勃鲁西洛夫!
荷兰问题,俄军东调,后贝加尔方面军,勃鲁西洛夫,这之间的联系究竟是……
“看来毛子要给我们一些惊喜啊。”
刘百良心想,环顾众人,淡淡问道:“诸位有什么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