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的时候,战斗力异常彪悍的西辽大军毫无疑问地占据了主动,一直按着西夏士兵摩擦,可是到了夜晚,西夏士兵利用地利优势展开反击。就这样你来我往,两支军队,超过了十万兵力,在狭小的军城内杀的是难解难分,一时间分不出来上下高低。
萧干,就像是深夜里面的狼王一样,在静静地等待着,他要在最合适的时候出手,这一战不仅要解决西辽军队,还要解决西夏拓跋部的勇士。
恶战进行了两天两夜,最终以拓跋部四万多士兵阵亡,只下拓跋珪其率领数千残兵败将突围为终点。
这一战过后,西辽大军剩下勉强过三万,可是,军力几乎消耗殆尽,可就在这个时候,汉军杀了上来,首当其冲的是三万龙卫军,紧跟着是两万步兵压了上来,在狭小的军城之内又一次上演混战。
西辽大军在极度疲惫的状态下,遭遇点彪悍的汉军,最终在剩下不到两万的情况下,耶律夷列选择投降。
投降不是因为战败,而是因为西辽大军实在是打不动了,士兵们早就精疲力尽了,连续三天高强度的撕杀,在狭小的军城内,到处都是杀戮,拼得是战斗意志,是体力,是装备,是人数。
毫无疑问,十二万汉军可以轮番上阵,而西辽大军之前已经和拓跋部的勇士苦战两天两夜了,这种情况下,又怎么能够硬扛如狼似虎的汉军呢?
耶律夷列之所以投降,是因为他不想让这支东征的西辽大军全军覆没,那样的话自己就是死也难以赎罪。况且萧斡里剌,耶律普速完都投降汉军了,自己坚持下去还有什么意义。
最主要是这一次的汉军主帅是萧干,这个家伙可是耶律夷列的舅舅,这就给耶律夷列了一线希望,这才是投降的主要原因。
在耶律夷列看来,萧干投降汉国也是迫不得已,只要是时机成熟了,一定愿意跟着自己回西辽,那样的话还可以带走萧干手下的三万契丹勇士,这样自己也算是给西辽朝廷,给给父皇一个交代。
整顿军城的时候,才发现西辽大军只剩下一万五千人,在十二万汉军的包围之中,想要逃走显然是不现实的。
折可求把萧干叫到自己的房间,他开门见山地说道:“耶律夷列身为西辽的皇太子,是不会真心投降的,留下来是祸害,但是汉王说你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本帅不准备赶尽杀绝,希望你能够有方案解决这个问题。汉王一直都很器重你,答应你的也一定会兑现,你注定要成为奚族之王,可是在此之前,还是大汉的统帅,希望你能够做好正确的抉择。”
“老将军放心,我妹妹萧普贤女已经做了王妃,我也以长生天的名义起誓誓死效忠汉王,今后就是大汉臣子,绝对不会做任何有损于汉国的事情。我可以劝说耶律夷列投降,但是汉王对他的态度是什么,开出来的条件又是什么。”
折可求本身也不属于汉族,但是不妨碍对大汉的忠诚,他喜欢萧干的直来直去,和这种人打交道不用拐弯抹角。既然萧干问起来了,折可求就笑着说道:“希望耶律夷列以及这一万五千西辽勇士整编在龙卫军之中,跟随汉军征讨吐蕃,大理,共同对阵金国。等金国灭亡之后,允许耶律夷列回归西辽,当然,之后,你也可以在西北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建立奚族王国。你将会成为大汉的藩王,当然了,如果西辽还想入侵中原的话,那就是敌人。”
“我知道了,我一定说服耶律夷列加入龙卫军,做为大汉军队的一部分征战天下。”在萧干看来,耶律夷列没有选择,要么这个西辽皇太子和这一万五千契丹勇士一起被消灭,要么就做为龙卫军加入汉军战斗部序列。
军队的整编在没有经过耶律夷列同意的情况下就开始进行了,这点萧干早就有经验,毕竟龙卫军都是契丹勇士,奚族勇士,整编西辽大军还是比较轻松的。况且西辽大军群龙无首,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就放弃了对抗,直接接受改编。
军队整编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这套整编程序是刘正龙结合现代军队建设进行的,在铁的纪律,龙魂社强势介入得别基础上,完成对新编军队的整编。
可惜,这一切的整编耶律夷列并不知道,这个家伙还在做着自己的春秋大梦,还认为自己以西辽皇太子的身份可以说服萧干。
在拿下军城之后的第十天晚上,萧干亲自设宴款待耶律夷列,出席的还有萧斡里剌,耶律马五,看样萧斡里剌是彻底臣服了。
耶律夷列没有想到还有其他人在场,这种情况下就不好意思开口了,不过大家都是辽人,也没有什么可以避讳的,况且萧斡里剌本身就是西辽的南院大王,大家应该绝对可以走到一起。
耶律夷列对萧干说道:“我父皇建立西辽,雄兵百万,疆域万里,只要是稍加时日,一定可以再次东征,那时候不仅可以灭掉金国,光复大辽,还可以灭掉西夏,宋国以及这个该死的汉国,到时候,我们一起重现大辽辉煌。”
萧斡里剌摇摇头说道:“我都已经把西辽的情况告诉大家了,你就不要吹嘘了,西辽总兵力勉强三十万,现在我们带来东征的二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这种情况下,西辽现在自保都是大问题,即便是陛下英明神武,确保西辽无虞,但是再度东征几乎是不可能的。接受现实吧,生和死这个问题,才是最关键的,其他都是虚无缥缈的。”
“你,你。”耶律夷列没有想到萧斡里剌会这么快背叛,他傻傻地看看这萧干说道:“我的一万五千大军,不会被你绞杀了吧?”
“当然不会,如果想要绞杀的话,就没有必要接受投降了。”萧干端起酒杯一饮而下后说道:“我们都是辽人,都是长生天的子民,怎么能够互相残杀呢?现在,对于我们来说,生存才是最重要的。你短时间是回不去了,只有留下来并肩作战,等灭掉金国之后,才能回去,即便是回去还不是想着要重整旗鼓,来征讨金国复仇么,既然这样为什么不留下来加入龙卫军,和金国作战呢?”
“不,我怎么能为汉军效力呢?我要回到西辽。”
“不可能了,你妹妹耶律普速完已经进入汉王府当王妃。”说到这里,萧干停顿了一下说道:“你不就是怕影响你继承皇位么,汉王已经作出来了承诺,灭掉金国之后绝对不阻拦你。而且萧斡里剌回去之后也将会全力帮助你继承皇位。现在已经派人去西辽禀告西辽皇帝耶律大石了,你这个时候回去还有什么意义。不能带着士兵回去,就你一个人不远万里,是很难活着回去的。”
为了说服耶律夷列,这一次萧干毫无保留地把他对汉王的认知,对汉国的认知讲了一遍,最后他说道:“你率领二十万大军被金国十万大军杀得大败,而金国现在有五十万大军,以西辽的实力想要击败金国简直是天方夜谭。你如果还是长生天的子民,还是辽国勇士,想要复仇灭掉金国的话,就留下来,我们并肩作战。如果,你是懦夫,那就一个人滚蛋吧。王即告诉你了,那一万五千西辽士兵已经接受了整编,是百分之百回不去的。”
关于整编,耶律马五讲了很多,最后说道:“汉军之中,每一个士兵都是忠于汉王的,不属于统领,你压根就带不走军队,你还是想清楚再做决定。”
带不走军队,这点耶律夷列显然是不相信,不过现在他也知道形势比人强,如果这个时候想要强行离开,显然很难活着离开,只能暂时留下来,然后再想办法吧。
萧干也没有指望短时间可以招降耶律夷列,只要是这个家伙不是很愚蠢的逃出去就可以了,反正有足够得到时候让这个家伙死心塌地的为汉王效力。
折可求没有心思去管耶律夷列是否会乖乖的为汉王效力,他要考虑的就是尽快的铲除拓跋部,费听氏、颇超氏、没藏氏,只要是把几个部落铲除了,那么西夏就彻底稳定下来了。
这次分为东西两线进入西夏,东线很简单,压根就没有作战任务,一方面是弹压西夏内部的反对者,另一方面是为南下进攻大理做准备。而西线,也就是折可求负责这路大军任务就重了,要彻底把这几个反对皇太后的部落彻底剿灭。
下一步作战应该怎么打呢?折可求把萧干叫来了,他开门见山地说道:“在西夏反对皇后耶律南仙的势力之中,最强大的就是拓跋部,现在拓跋部的十一万大军之中,已经剩下一万多点了,只要是将其歼灭了,那么大局可定,后面的事情就不着急了。我们必须在金国灭掉宋之前,决绝掉大理。所以下一步我们并不能拖延太久。”
“是呀,我们借道伐虢,灭掉大理之后,大军回师的时候顺道拿下成都府路,夔州路,这样整个西北,西南就在我们大汉的掌控之内了,也就具备了和金国决一死战的实力。”
萧干不是贪生怕死之辈,也不是贪图荣华富贵之辈,之所以选择投靠汉王,还是为了灭金国复仇。而普天之下,能够灭掉的也只有汉王了,这才是他效忠的原因。事实也证明了,金国打的几次败仗,损兵折将,就连金国皇帝完颜吴乞买的嫡长子完颜宗磬,西路军统帅完颜宗翰都被俘虏了,这种强悍的战力是当初打大辽都无法比拟的。
至于西辽大军,在萧干看来就是一个笑话,二十万大军被十万金军打的溃不成军,西辽大军折损超过十三万,而金军损失也就一万多一点。这要是换成汉军二十万对阵十万金军的话,一定会把金军全歼的,这就是差距。况且西辽距离金国不远万里,出征一趟需要一年半的时间,想要灭掉金国为辽国复仇简直就是笑话。
折可求也不打算兜圈子,他笑着说道:“现在汉王的意思是掌控住西夏,让西夏骑兵去征服吐蕃。而我们南下征服大理的时候,兵分两路,我们这一路只要进入成都府路,夔州路就不再南下了,我们要逐步拿下地方官员,尽量不动武,而大理就交给他们吧,这次第二军团长官希伯龙负责大理事宜。而我们第一军团则是反击金国的主力军,所以西南蜀地尽可能不要动用武力。咱们两个来个分工吧,你灭掉拓跋部,另外三个部落就交给我们第一军团好了,咱们在兴庆府会合。”
“好吧,那么我们就下下去解决拓跋部了,这可是西夏第一大部落,只要是将其剿灭了,整个西夏就老实多了。”
萧干是一个天生的战争狂,这个家伙也没有时间去驯服耶律夷列了,毕竟那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这个家伙第二天整顿好部队就出发了,这一战毕竟尽快解决,毕竟不能一直使用汉王骑,要知道这支重甲骑兵的只要任务是保护汉王,不可能一直随队出征的,这可能是在对决金军之前的最后一战了,所以要充分利用。
拓跋部的部落很大,而是一个半开放之地,幅员辽阔,地势凭证,非常适合骑兵出击。对于汉军还有拓跋部的勇士来说,适合骑兵出击都不错,双方可以真刀真枪地大战一场。。
开放性打法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伤亡很大,而且很难将其全歼这种情况下就给萧干制造难题了,既要全歼拓跋部勇士,又不能太大的伤亡,这的确是有难度,不过,萧干已经有主意了。
整个拓跋部的领地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盆地,也就是西面的地势比较平整,而北面是一条河流,南面是以个小丘陵,至于东面是拓跋部勇士聚集的地方。真的想要将其全歼,难度系数非常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