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三章子龙扫兖州
却说赵云擒得朱灵,率军继续推进,进逼陈留。而陈留此时留守乃是曹操长子曹昂,城门处,戍守的任峻眼见远处尘烟滚滚,立即便是下令将城门紧闭。
而太史慈率军杀至城下,见城门已是紧闭,不怒反笑,提枪便是赶至城门之前,朗声大喝道:“曹贼于冀州已是败于吾主之手,今日本将军前来接收陈留,还不速速大开城门乞降。”
“哼,赵云小儿,汝若要取城,那来战便是,休要口舌雌黄。”严峻亦是一沙场悍将,然赵云乃是张任麾下几员赫赫有名的猛将之一,他亦是不敢有所大意,城中尚有曹操及其麾下一干文武家眷,若是有所闪失,他严峻却是难辞其咎,而城中仅有七千兵丁,却俱是四处招揽的散兵游勇,焉能有几分战力。
“哼,待本将军将汝兖州各地取之,吾便不怕汝等不降。”赵云眼中精光一闪而逝,虽然自己身后皆是骑兵,但是强行攻城,亦可,但兖州之重,此刻乃是率军偷袭,深入腹地,却是须得精心谋划一番才是。
赵云来得快去得也快,很快便是率军卷着尘烟离去,片刻之后便是消失在城头严峻的视野之内,而心里暗松了一口气的严峻一转身却是正撞见了曹操长子曹昂。
“见过少将军。”严峻不敢有违礼节,当即拜道。
“严将军,那镇北军远在北境与父亲麾下大军交战,焉能率军偷袭吾军腹地?”曹昂面色一阵疑惑道。
“此次率军前来乃是镇北王张任麾下大将赵云,所携带虽是骑军,但亦是其麾下精锐,足有五万蜀云轻骑,若是强行攻城,末将不敢担保此城不失,然末将必定竭尽全力抵挡,但其自司州率军绕道南下偷袭,莫不是为扰乱吾军后方,此计虽然极为毒辣,然亦是代表敌军前线战事紧急,吾等亦是不须为主公忧心。”严峻微微拱手道。
“那便有劳将军了。”此次出征冀州,趁张任率军征讨董卓之时,倾尽兖州、豫州之兵,动用曹操麾下诸多良臣猛将,若是不能功成,必然在短短数载之间,再无能恢复以往生息,曹昂身为长子,自是继承曹操家业之选,腹中亦有韬略。
“末将不敢有功,但求无过也。”严峻微微颔首,便是持刀而立道。
“拜托了。”曹昂轻拍着严峻的肩膀,脚步一踏,便是带着几分沉重的步伐离去。
张鲁是张陵之孙,五斗米道系师。在张陵死后,张鲁父张衡继行其道。张衡死,张鲁继为首领。?其母好养生,“有少容”,“兼挟鬼道”,往来于益州牧刘焉家。张鲁通过其母与刘焉家的关系,得到信任。
公元191年(初平二年),刘焉任命他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修带兵同击汉中太守苏固。张修杀苏固后,张鲁又杀张修,夺其兵众。并截断斜谷道,在刘焉授意下,杀害朝廷使者。?
公元194年(兴平元年),刘焉死,其子刘璋代立。刘璋以张鲁不顺从他的调遣为由,尽杀张鲁母及其家室。又遣其将庞羲等人攻张鲁,多次为张鲁所破。张鲁的部曲多在巴地,刘璋于是以庞羲为巴郡太守。张鲁袭取巴郡。[7]?于是割据于汉中,以五斗米道教化人民,建立了短暂的政教合一的反动政权。[8]?
据史料记载,张鲁在汉中,因袭张修教法,并“增饰之”。自称“师君”。来学道者,初称“鬼卒”,受本道已信,则号称“祭酒”,各领部众;领众多者为“治头大祭酒”。不置长吏,以祭酒管理地方政务。继承其祖的教法,教民诚信不欺诈,令病人自首其过;对犯法者宽宥三次,如果再犯,然后才加惩处;若为小过,则当修道路百步以赎罪。又依照《月令》,春夏两季万物生长之时禁止屠杀,又禁酗酒。他还创立义舍,置义米肉于内,免费供行路人量腹取食,并宣称,取得过多,将得罪鬼神而患病。
东汉末年,群雄蜂起,社会动乱,不少人逃往相对安定的汉中地区,如关西民从子午谷逃奔汉中的就有数万家。[9]?
张鲁还得到巴夷少数民族首领杜、朴胡、袁约等人的支持。他采取宽惠的政策统治汉中,“民夷便乐之”。“流移寄在其地者,不敢不奉”。五斗米道凭借政权的力量扩大了影响。五斗米道信徒入道,只需交五斗米。张鲁在汉中二十多年,信徒众多,成为汉末一支颇有实力的割据势力。[10-11]???
降曹北迁
当时曹操把持的东汉政权无暇顾及汉中,遂拜张鲁为镇民中郎将(一作镇夷中郎将),领汉宁太守。张鲁统治巴、汉近三十年。
后来有人在地下挖到了玉印,众人都想要尊张鲁为汉宁王。张鲁的功曹阎圃劝谏道:“汉川的百姓,户口超过十万,财富很多而且土地肥沃,四面地势险固;上可以匡扶天子,那就成为齐桓公、晋文公之流,最差也是窦融之类的人,可以不失富贵。现在承制设置官署,势力足以决断事务,不用称王。希望您暂且不称王,不要先招来祸患。”张鲁听从了阎圃的意见。[12]?
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曹操亲率十万大军西征汉中,抵达阳平关,张鲁想要投降曹操。但张鲁弟张卫不听,率数万人马坚守阳平关,为曹操所破。张鲁闻讯,想磕头称降。阎圃又献计说:“如今您谁被迫谒见,肯定得不到曹公的重用,不如先到朴胡去抵抗,然后再向他献礼称臣,这样才会得到曹公的重用。”张鲁于是率军前往巴中。临行前,左右的人想将仓库里的宝物全部焚毁,张鲁说:“我已有归顺朝廷的意愿,但这一意愿没能让曹公知晓。今天我们离开,不过是避开锋芒,并没有别的意图。宝货仓库,应归国家所有。”于是将宝物都妥善藏好才离去。
曹操到达南郑后,对张鲁的行为深加赞许,又因张鲁早有归顺之意,所以派人前去慰问。张鲁带着全家谒见曹操,太祖任命他为镇南将军,以客礼相待,封张鲁为阆中侯(一作“襄平侯”),食邑一万户。曹操将他和家属带回邺城。封张鲁的五个儿子及阎圃等人为列侯。替自己的儿子曹宇娶张鲁女儿为妻。后世道教徒称张鲁为“张镇南”。[13]?
去世
张鲁死后谥号原侯,[14]?葬于邺城(今河北临漳)东。[15]?
张鲁投降曹操后,大量徒众
北迁,《三国志张既传》载,张鲁降后,“太祖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张鲁及大批汉中教民北迁到三辅(长安、洛阳、邺城)之后,他们利用曹魏政权宽待张鲁家族之机,或明或暗地向社会下层和上层传播五斗米道。经历曹魏和西晋,至东晋时,五斗米道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使五斗米道的势力发展至北方和中原地区。
后来元成宗下诏:“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而成之在人,有汉天师之绪远矣,匪其子孙善继善成,不怠益大,孰济登兹,是以代有异人,出禅治化,系师景行焯灵,昭于简册,妙于自拔,功成不居。经不云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追封张鲁为“正一系师太清昭化广德真君”。
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
张鲁在逃亡巴中时。刘备接受黄权的意见,以黄权为护军率部准备迎接,而阎圃劝张鲁北降曹操:“协助以成大事,应该附曹操;如果不这样,就西结刘备来归附。”张鲁愤怒的说道:“我宁愿为曹公的附属,也不为刘备的座上客!”于是投降曹操。[16]?
张鲁与《老子想尔注》
《老子想尔注》是老子《道德经》的注释本,道教
早期教派五斗米道的经典。关于作者,历来有不同说法,一说是张陵著,另一说认为该书作者是张陵之孙张鲁。
一说是张陵著,如唐玄宗御制的《道德真经疏外传》、五代道士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以及中唐僧人法琳《辨正论》等,都认为张陵曾注《道德经》,是《想尔注》的作者,所世道书多沿此说。另一说认为该书作者是张陵之孙张鲁。如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中认为《想尔注》作者可能是张鲁,也可能是汉末荆州牧刘表,不能确定。而明代《正统道藏》中《传授经戒仪注诀》明确认为,《想尔注》是张鲁托名想尔而作的。元代列大彬《茅山志》卷九《道山册》引用陶弘景《登真隐诀》,说明的有关张鲁所注的五千文本的具体情况,正好与今敦煌《想尔注》残卷情形完全相合,由此可证,《想尔注》确是张鲁所著。
......。。
第二更,在外面,有些恼火,今天家里停电,没有办法,还请诸位多多见谅,明儿个一定完善的两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