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鲁逃入巴中的时候,黄权对刘备说:“主公,如果失去汉中,则三巴难以守护,这是相当于斩去了蜀中的臂膀四肢。臣请率人前往巴中,迎接张鲁入蜀。”
刘备任黄权为护军,率军前去迎接张鲁。一旦张鲁归顺,下一步则可以顺理成章地去攻打汉中。且张鲁在汉中经营多年,以张鲁的影响力,一旦出兵汉中,百姓还不箪食壶浆,赢粮影从。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等黄权到了巴中,张鲁已经投降了。不仅是张鲁投降,就连巴郡等地的夷帅朴胡、杜濩、任约等人也投降了,还被曹操封为太守。
黄权心里大骂:“老子献计表现一下自己呢,你们一个个都投降了,老子的老脸往哪儿放呀!”
一怒之下,黄权直接率军攻打朴胡、杜濩、任约。既然张鲁已经投降了,要是不做点儿什么,怎么跟刘备交代呢。暂时得不到汉中,那就先拿下三巴,为攻打汉中做好准备。三名夷帅出身山林,不通兵法战阵,被黄权逐一击破。
曹操派张合都督大军进讨三巴,驻军宕渠、蒙头、荡石,想要迁移三巴百姓前往汉中,给刘备留下一片空地。
刘备遣巴西太守张飞前往迎敌,两军对垒五十多日,不分胜负。张飞见难以取胜,便在营中留下一支军队虚张声势,亲率万余精锐绕道张合军背后发起攻击。
由于山路狭窄,张合军首尾不能相顾,被张飞击败。前后都是蜀军,张合无路可走,只能弃马登山,最后只有麾下十几人步行回到汉中南郑,刘备返回成都。从此,三巴安定。
建安二十一年,夏季五月,天子进封魏公曹操为魏王。
建安二十二年,夏季四月,魏王曹操设天子旌旗。
冬季十月,魏王曹操戴十二旒的天子冠冕,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
魏国以五官中郎将曹丕为太子。
经过近两年的休养生息,刘备已经稳定了蜀中局势,实力强横。法正趁机向刘备进言:“曹操一举拿下张鲁,平定汉中,却没有趁机率军继续南下,以图巴蜀,而是六留夏侯渊、张合等人驻守,自己返回北方。这不是曹操的眼界、智谋不行,而是当时形势不允许。”
刘备说:“这个我也想到了,当时肯定是中原有内患。”
法正继续说:“现在夏侯渊、张合等人才智不能承担重任,主公率众前往讨伐,定能一举攻克汉中。”
刘备说:“孤也早有此意,只是之前刚拿下蜀中,内部不稳,不敢轻动。”
法正说:“现在蜀中已然安定,主公拿下汉中,广积粮草,以观天时。如果时机允许,可以覆灭敌寇,振兴汉室。就算没有好的时机,也可以慢慢蚕食雍州、凉州的地盘。就算最差的情况,我们也可以固守要害,做持久战。”
刘备立即同意法正的观点,说:“汉中之地乃是上天所赐,时不可失。天与不取,反受其咎。”
于是,刘备亲率大军进攻汉中,派张飞、马超、吴兰等人屯扎下辨。魏王曹操听闻军报,派都护将军曹洪率军前往汉中助战。
也是在建安二十二年,鲁肃病逝。孙权亲自参加鲁肃的葬礼,诸葛亮也派人为前去吊唁。
后来,孙权登基称帝,登坛祭天时向公卿大臣说:“昔年,鲁子敬曾经说过,我总有一天会登上帝位。”
鲁肃有遗腹子鲁淑,永安年间为昭武将军,都亭侯,武昌都督;建衡年间,假节,任夏口都督;凤皇三年去世,儿子鲁睦继承爵位,统领兵马。
鲁肃离世,孙权任命从事中郎严畯代替鲁肃,领兵万人镇守陆口,都督荆州军政事务。大家都向严畯道贺,但是严畯却坚决辞让,不肯就职。向孙权上书说:“我本是一介书生,朴实无华,不谙军事,难以担当大任。”言辞恳切,让人流泪。
孙权便以左护军虎威将军吕蒙代替鲁肃镇守陆口,兼任汉昌太守。
孙权曾劝吕蒙多读书,对吕蒙说:“你现在不比从前了,掌握机要事务,需要好好读书。”
吕蒙那时候大老粗一个,斗大的字认不得一筐,每天只知道刀头舔血,哪里有兴趣学习。随口敷衍说:“哎呀,军务繁忙呀,哪儿有时间学习。”
孙权教育吕蒙:“你能有多忙,再忙能忙得过我?我让你读书,是让你去当教授、当博士吗?不过是让你多有涉猎,明白道理,以史为鉴。我这么忙还不是手不释卷,每每开卷,都觉得受益匪浅。”
吕蒙从此开始,折节向学。
鲁肃接替周瑜以后,有一次经过吕蒙的营寨,跟麾下谈论到吕蒙,口中满是轻视之意。
有人跟鲁肃说:“吕蒙现在功名逐渐显现,有了大的改观,您不能再这么看待他了。”
鲁肃便抽了个时间专程拜访吕蒙,酒酣之际,吕蒙问鲁肃:“子敬兄现在身担重任,又与关羽这等熊虎之将为邻,不知可有应急之策,以防万一?”
鲁肃随口答了一句:“哪有一成不变的计策,随机应变罢了。”
吕蒙说:“现在虽然两家联盟,但是关羽向来高傲,瞧不起我等。而刘备一生不曾屈居人下,日后难保不会发生不测,怎能不提前做好预备呢?”
吕蒙随即为鲁肃献上五条计策,以防刘备、关羽突然背盟发难。鲁肃感慨万千,抚摸着吕蒙的后背说:“子明呀,不料昔日吴下阿蒙而今已经成长到这般地步了。”
吕蒙笑着说:“古人云,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子敬兄怎么还用老眼光看我呢?”
鲁肃为表示亲近,亲自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
吕蒙接替鲁肃后,与关羽驻地接近。知道关羽骁勇善战,看不起东吴诸将,常有兼并的野心,并且,关羽在长江上游,很难防备。为防万一,吕蒙处处示弱,不断向关羽示好,一直让关羽处在高高在上的感觉中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