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三竿,荷叶如绿扇,密密挨挨占去粉塘烟水大半,后宅闲散妇人领着髫童,轻摇团扇儿,正赏荷玩耍。
髫童咯咯笑声被夏风吹进窗内,丫鬟翠梅打量铜镜里小姐乌发挽的云髻,小心簪一枝金累丝钗,又拈朵水粉宫花欲替她戴上,却被阻了,那小姐懒懒道“这般就好”
”今沈府里的沈老夫人,要来议亲相看田姑娘呢,听闻她素喜女孩儿打扮的娇艳,就再戴朵花儿罢。“
翠梅苦口劝说,她是徐老夫人身边的大丫头,见过些世面,秉性聪慧娴淑,且稳重擅言。
只因两个月前,徐老夫人收到封信笺,远嫁福建的七妹去世,唯有个小女儿无人依傍,盼能接至京里教养,那徐老夫人原在闺中时,就与这七妹感情深笃,自是二话不说,遣了婆子管事去接。
不过半月后,这名叫田姜的姑娘,遂进入徐府,并把她调拨给她使唤。
田姜手里拿卷书册正看,听得她说还是摇头。
翠梅再不敢勉强,忽听扑簇簇飞声,瞪圆眼望去,一只绿鹦鹉哼着曲儿由外飞进窗里,悠哉哉停落花架。
“出去出去。”翠梅随手拿起拂尘撵它“说浑话的鸟儿,可讨嫌。”
绿鹦鹉被拂尘掠得一个踉跄,忽得飞上梳妆台,爪子抓紧镜沿,恰田姜抬头好奇看它,双目相碰,那鹦鹉“哦”一声“一见多娇,我的魂魄儿飘摇,秋波两含媚,不由地身若乘风,我也算阅人多。“
还未吟完,惊觉拂尘又到,顾不得美人,气忿忿扇翅冲出窗子,翠梅急忙把纱帘放下,拿玉石倚住,嘴里念念”若不是四爷宠着它,就凭这张银词浪语的嘴,怕是早已三道轮回去矣。“
田姜弯起嘴角,忽蹙眉道”我的耳垂只觉似火烧,你帮我瞧瞧是何原因。“
翠梅急忙过来,轻拨她耳上的小金环,再拉开妆台一屉,取出个玲珑瓷罐揭盖,拈一团洇透桂花酒的棉絮,替她拭着红肿的耳孔“夏季暑热易生汗,新穿的耳孔难愈结,过几日便好。”
她又有些奇怪”京城的小姐留头时,皆要把耳孔穿了,田姑娘怎及笄都未曾有“
”我生来经不得痛,娘亲心疼便没勉强。“田姜随意答着,继续看起书来。
听得这话,那翠梅虽似信非信,却也笑笑不再多问。
沈老夫人满面笑容,穿莺背色吉祥纹禙子,鬓发梳得光洁齐整,抹额绣的也是喜鹊登枝的图案。
轿前立两个上等的官媒许婆子和蒋婆子,穿紫色坎肩,蓝布裙子,头戴盖头,见老太太被媳妇丫鬟们簇拥而来,急忙迎前搀扶入轿,许婆子嘴也跟抹蜜般“老太太精神,能替沈阁老保媒,是我俩前辈子修来的福份,哪怕把两条老腿跑成筷子细。也定要将这桩喜媒保稳喽。”
沈老夫人听得高兴,让丫鬟赏钱给她俩,另个蒋婆子是实在人,她问道”老太太可有备好钗子,相看姑娘时若觉得满意,得把钗子戴她头上,才好谈定亲的日子。“
”有有有。“沈老夫人叠声儿说,从袖笼里掏出个富贵花锦盒,打开来给那媒婆子看”我备了两支钗子,若她喜欢艳丽些,就给她戴这支八翅挂珠衔翠大凤钗,假若她喜欢素净的,就给她戴这支双衔鸡心坠小金凤钗。“
众人用帕子捂着嘴笑起来。
”老太太有心。“两个媒婆子被那金晃晃闪得眼得花了,都是价值连城的好物,心底酸溜溜地,暗怨自个生不出天仙般的女儿可嫁。
”走罢“沈老夫人收起钗子,轿夫起轿前行,晃晃荡荡如她此刻的心情。
忆起当年梦笙嫁进沈府时,她是高兴的很,可惜天不遂人愿,原以为沈二就这般孤独终老了,却不想两江巡查回京没多久,就钟意上梁国公府新进京的表小姐,倒也门当户口,听说年纪小了些,只要不太过骄纵跋扈沈二欢喜的,她也欢喜。
沈府正门外停着一乘官轿,沈泽棠坐于里,抬手揉着眉宇间的疲倦,静待养神。
忽听沈容来禀报“工部侍郎秦大人求见。”
话音未落,已听得秦砚昭的声音“下官见过沈阁老。”
沈泽棠睁开眼,在轿内略欠身礼过,含笑问“听闻秦侍郎最近三番五次寻吾,今日又追至府前,不知到底所为何事”
秦砚昭开门见山“下官那表弟随沈阁老两江出巡历事,沈阁老携众回京,可表弟却不见影踪,是为此事而来。”
沈泽棠依旧很平静“此事过去两月,该禀明的已然在册,若秦侍郎还有何不解,可至吏部及刑部处查看相关案宗。”
“下官已将案宗仔细查阅过。”秦砚昭冷冷一笑“沈阁老瞒得过皇帝,瞒得过朝堂文武百官,甚是瞒的过天下百姓,却是瞒不过下官,请沈阁老直言,冯舜钰究竟在哪里”
沈泽棠淡而不语,徐泾上前拱手”如今谁不知鹰天盟的滔天罪行,沈阁老与众巡查路上,遭其多次围追堵截,至性命攸关,百密也有一疏时,冯生被鹰天盟刺客趁乱劫走。不止汝等焦急难安,沈阁老亦是彻夜难眠,多次上疏奏请,力争刑部定要将鹰天盟一网打尽,尽早救冯生于危难。“
他顿了顿”秦大人来责问沈阁老,倒不如督促刑部尽快破案更宜。“
秦砚昭被堵得说不出话来,额上青筋止不住跳动,胸中满是愤懑难抑,稍顷才硬声道”若是真如你所言,冯舜钰被鹰天盟刺客劫走,亦是你们视她性命如草芥,保护不当而至。冯生乃我至亲之人,她旦得不测,我定当一报还一报替她讨命。“
”放肆,你四品秩品侍郎,竟在沈阁老面前口出狂言,该当何罪。”沈恒神情端严厉喝。
沈泽棠摆了摆手,看秦砚昭的目光含抹锐利之色,他淡淡道“念你失亲之痛,此次吾不予你计较,但下不为例,再谨言一句赠与秦侍郎,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否则仕途难善终,此乃古今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