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侯城还处于日伪时期。
顾家从乡下搬到城里来一年有余,当时住在四平街附近的一条胡同里。
某日,顾于兴的太奶奶早上出门去买菜,一直到了晚上还没回来。
家里人都吓坏了,以为她遭到了什么不测。
结果……她老人家只是迷路了而已。
然后是她姑奶奶。
老太太一辈子精明能干,人人夸说是“手一份,嘴一份”的能人。
但是,她唯一的缺点就是……出门就找不到路。
接下来是她的伯父。
顾于兴记得她小时候,有一次伯父来家里做客,然后说下楼去小区门口买包烟。
结果他这一去就是多半天的时间。最后到了晚上八九点钟,她爸和她妈已经在家附近找了好几圈了,就见她伯父拎着一袋面包一边走一边吃地回来了——迷路迷得时间太长,饿了。
还有她爸和她,明明去过好多遍的地方,只要隔上一段时间不去,再去的时候,就可能要迷一迷路。
更别提到陌生的环境了。
“我一进咱们楼里就转向。”顾于兴皱着两弯纤长的眉毛苦恼地说道。
经她这么一说,苏和倒是理解了,看来他们家的毛病并不是单纯的迷路,而是天生的方向感混乱,这大概是一种隐性的遗传毛病。
顾于兴这迷路的毛病,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平时也会多留心一些,别让她四处“丢人”。分校的时候,他们学校归到六十四中的人本来就少,彼此间也不熟,分到二班的更是只有她一个,这也就造成了顾于兴想找个熟悉的人领路一时间也找不到。
于是便再三再四地被苏和恰好捡到。
与苏和和顾于兴的友谊同样进展迅速的,还有班长刘晋的进化速度。
从中学开始,新生入学就要军训,不管当初制定这种规定的目的是什么,这种活动本身确实有助于陌生的同学们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地熟悉起来。
学生们熟悉起来的标志之一就是互相起外号。
为期半个月的军训结束的时候,一年二班诞生了一批外号。
班长刘晋算是班里最先得到外号的那批人,人送外号刘长老。
头一次遇到刘添宁这么一位大撒把的老师,老实孩子刘晋很是蒙了几天。在认清自家老师的本质之后,他也随之想明白了一个道理:
对上这么一位班主任,仅仅单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俗话说得好,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他虽然不是什么好汉,但刘老师选的班干部可不只他一个。他一个人管理不好班级事务,整个班委班子群策群力却未必不能。
可惜,其他班委却并不是这么想的。
除了刘晋这个老黄牛性格的班长之外,刘添宁指定的其他几名班委都有那么点……随他,或是压根就不愿意担事,或是压根就没那个意识。
装糊涂的装糊涂,真糊涂的真糊涂。
既然是班委,就都有责任维护班级的集体荣誉。尤其是在老师不在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团结一致,共度难关。
这话听着是有点官腔,套话,但刘晋真的是那么想的,也真的是那么做的,并且努力将自己的想法传递给另外几名班委。
刘晋的沟通能力只是一般,但他的坚持能力却非同一般。
能力不足,勤奋来补。
技巧不足,数量来补。
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三遍不行就再来几遍。
有那么句话叫做“成功就是再坚持一下”,坚持的力量确实是强大的。看看《大话西游》,孙悟空够顽劣吧?孙大圣够牛叉吧?玉帝老儿都让他给收拾得屁滚尿流,但是在坚持不懈的唐长老面前那也得捂着耳朵歇菜。
苏和上辈子一直以为刘晋从一个普通的中学男生蜕变成一名唐长老上身的中老年妇男完全是由于他们那个不着调的班主任的缘故。如今再来一次,她恍然发现,班里这几位同样不怎么着调的班干部也是居功至伟,发挥了强大的作用。
也不知是让刘晋给坚持的,还是让刘晋给说服的,亦或是感动的,反正这几位班委在他的一再坚持之下,也开始或自觉或被迫地帮着他维护起班里的纪律来。
虽然他们这种维护与刘晋这位责任心超强的班长相比还是颇有差距,但干总比不干要强。
大概是与班干们的沟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给刘晋增加了不少信心:既然反复沟通这一招在小范围内取得了成效,那么就可以大范围地应用开去。
于是,继各位班干部之后,一年二班的同学们也开始见识到了刘班长沟通的决心。
刘长老这个外号就在刘班长一次次的沟通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可谓是众望所归的默契结果。
不得不说,虽然刘晋的方法笨了一点,但也确实真的见了成效。
熟悉和相处后,一年二班的同学们在看清了自家班主任的很不负责任的同时,也看清了自家班长的很负责任。
瞎胡闹的时候没人管着自然是挺开心的,但这同时也意味着真有事的时候也指望不上。
有刘晋这么个忠厚勤恳任劳任愿的老黄牛在,关键的时候还能有个人出来……咳顶个缸,背个锅什么的。
已经六年学龄的少年人们也是很精明的,谁靠谱,谁不靠谱,心里都有一本账。刘晋这人事儿虽事儿,嘴里也越来越唠叨,但人却也真不错。
所谓“金诚所至,金石为开”,一年二班的学生们倒是比一年二班那位滚刀肉一样的班主任老师有良知得多,平时虽然该闹腾还是照样闹腾,但该装相的时候也能配合刘晋装上几分钟,应付一下局面。
有了前面的波折和折腾,刘晋也更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家班级的现状,有刘添宁这么一位不一般的班主任,自然也就不能拿一般标准来要求班里的同学。
磨合,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妥协。
就这么着,在小刘教官和刘晋这一对认真人的感化下,一年二班总算是对对付付地把军训任务给完成了。
眼见着一个好好的,原本还有点沉默寡言的青葱少年向着中老年妇男的方向一路狂奔不回头,苏和不禁生出一点悲悯之情,对上辈子的刘长老还留有一定的印象的她知道,此时的刘长老只是刘晋进化的开始而已。
在同情刘晋的同时,苏和没想到自己也能在军训外号大批发的风潮里混上一个名号——不点儿。
一年二班的学生也大有其师之风,刘添宁能干出为了省事把文委和宣委合并一兼二的事来,学生们就能干出一个外号送两人的事来。
没错,外号叫不点儿的不是苏和一个,另外一个名额是分给她的饭友程蔚的。
不点儿主要有两重意思。
第一当然是说他们两个个头矮。
他们不只是本班最矮的,全年级六个班,他们俩虽然不能说是最矮的,但男女生排排个儿,他们二位也是倒数后几位的。
第二是两人都长得小。
其他个儿矮的同学个矮是个矮,但大多看着也像是初中生。他们俩却都生了一张比实际年龄小上两三岁,甚至还往上的娃娃脸,站在一众新生里显得特别乍眼,用班里同学的话说一看就是意图混入广大中学生队伍的小学分子。
此外,不点儿这个词在写实之外,也隐含了一点可爱的意思。
程蔚长得好就不用说了,苏和长得也还可以。
除了肤色像母亲天生白净之外,其他方面苏和继承父亲的平凡相貌。唯二还能称之为不坏的就是一双长弯眉加上一双水杏眼。但就这两样还不能说是完全遗传自苏靖海的,他只是一个媒介,真正长了长弯眉、水杏眼的是苏靖海的妈,苏和的奶奶。
苏和脸上零件分开来看,倒也不差,但组合起来就平淡有余,亮眼不足。
只不过半个月的军训下来,大部分同学都被太阳刷了好几层漆,苏和这个晒不大黑的就显眼起来,正所谓一白遮十丑。她原本还有些小胖,但一个假期的饮食调整加游泳加军训了半个月,人也瘦了下来,白净的团团脸,长眉杏眼,个头小小,长得也小,顾盼之间看着倒真有几分可爱。
用胡同里程蔚的某位棋友老大爷的话说就是我们苏和长得不砢碜!
老大爷夸人的心是真诚的,就是形容词让人略感……
他老伴帮着描补,“什么叫不砢碜!那叫耐看!”
这话苏和爱听。
程蔚却打击她,“钟楼怪人看时间长了也不砢碜。”
苏和却点头赞同,“那是,人是因为可爱才美丽,而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嘛。”
两人的性格也不坏。
程蔚平时不太喜欢说话,但只要别触到他的逆鳞,还是挺随和的一位小同学。尤其是在男生中间游戏永远是一个不错的,能迅速拉近彼此关系的好话题。
苏和话也不多,只是与当年学生时代的孤僻不同,成年人早已学会用笑容来充当沟通中的润滑剂。加上心理年龄老大,对身边的同学有着超乎同龄人的耐心和包容,也在同学们中间得了个脾气好,还爱笑的好印象。
也不知道是谁先叫起来的,但是很快这个外号就得到了班里同学们的一致认同,一说起不点儿怎样怎样,那必然是指程蔚和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