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就是一个小社会,里面什么人都有,别看都是正规高等学校毕业的,人心隔肚皮,往事和经历大家都不知道。我以前才进来的时候还受过排挤呢。”陈老回忆起当年的事说“当时要进高级职称,本来考试,论文那些都过得七七八八了,但科室就是给我卡着。”
“他们卡着你也没什么好处啊?”钟涛不解的问。
“好处是没有,坏处也没有啊。而且少了不少麻烦。对于c大附属医院而言,多一个教授级别的医生,除了声望高了点,更多的是平衡。可能你现在不太懂。毕竟你是杜院长亲自引进来的人才,政府那块可是做了大量工作。”陈老说着说着有些羡慕。
关于钟涛的引进,确实始于c市的高层次人才方案。那年,c市为了竞争北上广等国际大都市,经过省委省政府批准,颁发了关于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通告。具体包括海内外的硕士以上学者以及高级职称技术员。再往上走则是长江学者啊,两院院士这类的。为了引进,或者说挖掘这些人才。政府出面给了相当大的优惠政策。拿钟涛来说,免费的豪华住宿,每个月额外的补贴等等,生活方面完全不用愁了。为了响应政府的号召。c大和附属医院都开始选择自己的目标。而当时的业务副院长杜玉明,自然把目标瞄向了身在美国,名气正望的钟涛。
其实钟涛在美国工作的日子里,除了自身技术过硬,还有深厚的背景。这种背景并非国内常指的有人庇护。而是他的老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终身教授,戴勒姆洛克菲勒生命实验中心主任,同时还是1986年,1997和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候选人之一的道格拉斯杨森。
在国际上,对杨森教授有个独特的称号,21世纪生命科学领域的爱因斯坦。他的主要成就在于细胞分裂方面,或者说是在恶性分列,也就是癌细胞的研究上。但是他并非临床医生,仅仅作为基础科研工作者,平时忙于实验室。
钟涛和杨森认识于一场交流会,那时的钟涛年轻气盛,在霍普金斯攻读医学硕士。他对肿瘤的独特看法引起了杨森教授的关注,并最终成为他的学生。这些年来,钟涛在他那里学到很多实用的东西,即便不是临床方面的,特别是肿瘤的认识,绝对比一般的人要高一个层次。
杨森研究恶性肿瘤的基础知识接近半个世纪了,因为种种原因多次错过了诺贝尔奖。这有点像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成了陪读。其实杨森教授在癌细胞的研究上,对整个人类的贡献弥足珍贵,但是至今始终未取得实质上的重大突破,这也是他落选的原因之一。
这位终身工作于实验室的老教授,除了知识上的授予,在其他方面对钟涛影响坡深。钟涛在接到杜玉明的电话后,第一时间找到了自己的老师。并得到他的许可和支持,支持自己祖国的事业,像老一辈邓稼先,钱学森等,都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杨森同样明白这一点,所以钟涛的回归没有收到一点阻拦。
现在想起当时美国卫生部门开出的诱人待遇,多少令人激动。而在杨森看来,科学没有国界,服务于更多的人,才是他所希望的。
“说起来,那时杜玉明在大会上介绍你的时候,我还觉得他在吹牛逼呢。”陈老喝了口酒,笑道。
“我当时也是这么认为的。”钟涛实话实说,杜玉明在引进他的时候可是花费了不少功夫,主要在国内。
院内不少专家都认为引进肿瘤方面的人才思路不对,毕竟不治之症。再神奇也不可能治愈癌症。而引进其他学科的人才则完全不同。一个普通内科的人才和肿瘤科相比,价值要大的多。所以院领导层对杜玉明的决定褒贬不一。经过上层的深思熟虑后,还是决定了钟涛。
其实杜玉明最初的思想和朱为民那天在科室了钟涛私聊的想法差不多。现阶段c大附属医院各个科室可以说是在国内占据着一定地位,权威的代名词。但是肿瘤科除外。外面流传着一句闲话,要是你得了癌症,在乡村诊所是死,在c大附属医院也是死。这种特殊的疾病让所谓的权威两个字失去了意义。
杜玉明不是让钟涛回来攻克癌症的,连他的老师研究了大半辈子都没有重大突破,更别说一30出头的小一辈。他们需要的是钟涛的思路和视野。这些年来,固定的肿瘤治疗方法变得越来越没有意义。
“不管怎么说,你算是回来了,以后能不能攻克癌症是一回事,作出多少贡献又是另一回事。”陈老脸色泛红,几杯酒下肚,呈现醉意。
“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攻克癌症。”钟涛说“现阶段,不只是我,其他人,都希望能把恶性肿瘤变成一种类似于冠心病的慢性病。这样带癌生存,同样达到了目的。”
“癌症变成慢性病?”陈老笑了笑说“年轻人,恐怕没那么简单哦。就拿我们内科的冠心病,高血压来说,都是慢性病,你能保证突发百分百存活吗?”
“这……”心脏病突发的存活率不低,但是也不敢完全保证。
“治愈了癌症,等于变相的延长了人类的寿宁。我虽然不是搞那方面的,但是有个这个东西在,维持人类社会的平衡,未尝不是坏事。”陈老语出惊人。
钟涛倒是理解他的观点,但是其他人未必理解。甚至会跟他理论。没有约束的繁殖,会出大问题。即便没有癌症的存在,也会出现其他致死的病症。这就是大自然的规律,生老病死。
“来,吃点东西,再喝一会儿,就早点休息了吧。”陈老叹了口气说。刚才的话题有些压抑。
钟涛拿起筷子夹了一片肉,晚饭没吃,肚子饿的慌。第二在陈老家里做客,也得到了更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