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脩祎来的本就晚,眯不了多久,便又要拖着疲累的身子起身。暮笙的心中有些乱糟糟的,见她半眯着眼,耷拉着唇角,一看就是没睡够的模样,却又心疼她。取了她厚实的披风给她披上,又绕到她身前,一面替她系上,一面又责怪道:“本就没几个时辰能歇,又何必非要跑来。”
孟脩祎正困着,又听得她絮絮叨叨,起先还自顾打瞌睡,过一会儿,见暮笙仍在念叨,就凑到她面前,对着那张张合合的小嘴儿啃了一口,然后偷笑着跑开去,仿佛占了多大的便宜一般,连瞌睡都去了大半。
暮笙一时间好气又好笑,实在不知说她什么好。看着孟脩祎出了门去,忙又跟了过去,生怕被哪个仆人见了,将皇帝作了贼来抓。
外面天还黑着,山野路不平,骑马怕会失足,孟脩祎便坐了轿子。此时门外早已停了一顶不起眼的小轿,那轿夫见她出来,忙弯身掀起了轿帘。孟脩祎止了步子,回头看了看暮笙,唇边扬起一个慵懒的笑,道:“不然你就随我一道入宫去?横竖也睡不了一个时辰了。”
星光底下,她站在并不远的地方,回过头来,对站在台阶上的暮笙,好似漫不经心地笑着。这么多年过去了,她仍然还是许多年前被她救回裴家园池的那个五殿下,习惯了用漫不经心的外表去掩饰她真实的心意,用惫懒疏散的行为去遮掩她的雄心壮志,用毫不迟疑的手段去达成她的目的。
暮笙忽然便有些释怀。
孟脩祎见她只是微微噙着抹笑意看她,并不回话,便啧了一声:“瞧你为难的。罢了,朕走了。”
她说罢,果真不迟疑,转过身便进了轿子。
此番避暑避得委实久了些,再不走,便要在甘泉宫过冬了,皇帝终于下诏回京。
回程中,暮笙便不肯上那銮车了,跑去与她的那群同僚一道骑马,待到京城,入了禁宫,又去看孟幼琳如何。待到最后才是去了含风殿。孟脩祎免不了又冷着脸埋怨了她两句,拐弯抹角地说她没将她放心上。暮笙知她性子,便随她说着,只温声小意地哄了她笑。
此时赈灾之事已完成一半,许多背井离乡的灾民也重返故土。得到孟幼舒亲笔奏疏详细讲述各地灾情后,孟脩祎下诏免去部分受灾严重的郡县两年赋税,到第三年,也减去三成,其他郡县,亦视实情予以减免。
诏书一下,江南百姓无不高呼万岁。受灾颇重的海宁县百姓,也终于闻得他们县令大人上京为他们讨说法,却叫奸人害死了,那奸人竟是何人也传的人尽皆知。海宁县百姓与其他郡县百姓一同,上了万民血书,高呼海公之冤。
那血书送到京城,朝野震惊。
皇帝负手站在殿上,令四名内侍各执一角,将那血书展开。上面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是一个淳朴的百姓,她定定看了许久,轻轻叹了口气,转头与麦荣恩道:“密诏淮安君,江南民愤已起,敌方必自乱阵脚,令她迅速查明,不可再拖!”
麦荣恩低首应诺,立即去一旁的书案上拟诏。
皇帝前去甘泉宫避暑,有一批大臣是留守京师的,其中便有裴伯安三子裴绍。当初听闻海定当殿状告他父亲,他固然恼怒,过不得多时便听闻海定在狱中叫人害死了,他还快意过一阵,颇有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之霸气,待到见着如今因海定之死引起的诸多不利,连同他都在崇文馆让同僚们阴阳怪气地讥讽过数回。
裴绍这才觉着,他家此番犯了天下万民的忌讳。故而,哪怕惧着父亲威严,也忍不住嘀咕了一句:“父亲何必杀了他,弄得越发不好收拾。”
裴伯安冷冷地瞥了他一眼,讥嘲道:“你当大理寺中唯有那任旭忠心不二?”
没头没脑的冒出这一句,裴绍一时不解其意,愣愣的不说话。
裴伯安看他这副模样便心烦的很,心中再度怨恨裴昭的母亲,若非狄氏不贤,他之爱子能与裴谌一般好好养大,自小便教着待人接物,又何致这般钝!
这会儿已是将近子时,裴伯安管教裴绍颇严,即便他中了状元,也未松懈他的功课,不时还与他说些朝廷上的事,让他多长几个心眼。如此谆谆教诲,百般计较,比起枉死的裴昭与有家归不得的裴谌,仿佛唯有这裴绍才是他亲生的一般。
过了好一会儿,裴绍方迟缓地琢磨出裴伯安话中之意,当即惊得说不出话来。见他总算转过弯来,裴伯安淡淡一笑,深邃的眼神在昏黄的灯光下平静如水:“善人是做不成好皇帝的。这般看来,说不准真要出一位千古明君。”
那与他云淡风轻的语调截然相反的话语让裴绍心惊不已,他慢慢眨了下眼,干巴巴道:“如此,父亲大业,恐多坎坷。”
这样就怕了?裴伯安兴味索然地看了他一眼,见儿子面上颇多不安,摇了摇头,没好气道:“有何可惧?纵使不成,为父也必保你无虞。”
父亲那看似关切的话里暗含失望,裴绍忙镇定下来,坚定而恳切道:“儿岂敢独活,必与父亲生死与共!”
这还差不多。裴伯安摸了摸保养得顺滑的长须,尚算欣慰地道:“遇事不思胜反思败,如何敢放手去做?这是背水一战之事,当有破釜沉舟的决心。”
房中烧着暖融融的炭火,鎏金大鼎中袅袅的冒着白烟。裴绍盯着那须臾就消散不见的白烟看了一会儿,思索了片刻,方一揖到地,恭敬道:“父亲教诲,儿记下了。”
这儿子,虽比不上前面两个通透,却甚是乖巧听话。裴伯安满意地点了点头,道:“自小,为父便教你要忍,要学会韬光养晦,总有出人头地的一日。此番亦如此,叫人议论两句又如何?待你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谁敢提一句今日之事?”
如此良苦用心的教诲,裴绍更为恭谨,肃容称是。
单是听话这一项,绍儿便比那两个逆子好上许多。裴伯安颇为安慰,拍了拍裴绍的肩膀道:“凡事有为父,你且去歇了,明日还要上衙。”
裴绍容貌俊逸,在外面也常做翩翩君子状,引得许多淑女争相求嫁,此时在他父亲面前,却乖巧如稚子。恭敬地道了声是后,裴绍犹豫多时,方磕磕绊绊道:“儿自幼幸得父亲亲自教导,若无父亲护着,恐早为嫡母所害。”
忽然提起这一茬,裴伯安凝了凝神,正色起来。裴绍吞了吞唾液,继续道:“儿早知父亲为宰首,受百官敬仰,天子倚重,自小便立下宏愿,只盼以父亲为榜样,为官做宰,为万民谋福祉。”
裴伯安抿唇不语,他的确是这么教导他的,读书人,不论心中是什么想头,口上说的总是礼义廉耻、苍生福祉。
“故而,儿心中有一疑问百思不得其解,”裴绍看着裴伯安平静的神色,自小便养成的对父亲的畏惧促使他流利的言辞忽然结结巴巴起来:“小时从不见有端倪,父亲何故近些年,忽然有、有反心?”
随着他一个字一个字的说罢,光阴仿佛倏然间冻结,因惧怕而剧烈跳动的心让他整个人都有些恍惚起来。裴伯安只看着他,那神采、那目光,与平常别无二致,裴绍却怕得很,仿佛过了许久,裴伯安慢慢地道:“不论我反或不反,最后都要被安上反贼的罪名。”
裴绍一愣,随即大惊。
裴伯安儒雅英俊的容貌终于在烛火的映照下渐渐地扭曲起来,低沉的语调有如张着血盆大口的恶灵,让人浑身发寒,“若非如此,她如何能置辅政之臣、拥立功臣于死地?如何灭我满门,诛我九族!”
裴绍只觉得听见了什么不可思议的事,喉咙干涩的发紧,他艰难地吞咽,勉强镇定道:“何致于此?陛下、陛下并不像这般心胸狭隘之人。”
裴伯安是先帝旧臣,更与今上有拥立之功,如今位居中书令,乃是百官之首,国之栋梁,纵使有私心,做了不少不可为人道的事,然官场中有几个是干净的?能处理政事,无亏大节便是能臣了,陛下何必非要赶尽杀绝?
裴绍怎么也不敢相信,他像想到了什么,飞快道:“况且陛下素看重大哥,难不成这也是假的?”裴谌也是裴氏子,要灭裴伯安满门,怎么放的过裴谌?
裴伯安原还没想到裴谌,他一怔,阴冷地笑了起来:“陛下好计谋,这一手不知是一石几鸟。”
突然来了这么一句,裴绍听得云里雾里,裴伯安却无意与他解释良多,此子差了许多城府,并不能与之谋,他只教导他:“陛下迟早要杀我,我断不能坐以待毙,唯有先下手为强,夺位是唯一生路。你只记得,凡事先下手为强,莫叫敌手占了先机。”
裴绍满是迷茫地点了点头,他现在满腹疑问。早前无意发现父亲与心腹密谋江山易主之事,他虽心惊,倒颇为向往,大哥就是个死人,一旦父亲得手,他自然就是太子,只可惜那时谋划的在太医署安插一个医正叫一个名作薄暮笙的小太医给搅乱了,欲借药物控制圣上龙体的计划破灭,幸而父亲早有防备,将涉事太医在牢狱中灭了口,不致被牵连。
到了后面,圣上防备愈重,父亲再未得过手,直到这几日,他突然想到,父亲为何要行此大逆不道之事?太平盛世造反,成功的有几人?多被诛杀。父亲从一介寒门,一步步走到今日,并非鬼迷心窍之人,缘何如此?且他从前也从未发现父亲有丝毫这方面的念想,怎么突然就……
再有,而今看来,陛下对父亲戒心甚重,又为何裴谌能为陛下心腹?裴谌虽与父亲有隙,但他仍是裴家嫡长子,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他焉能独善其身?陛下又凭什么那般信任他?
一个个疑问闪现,裴绍非蠢钝之人,一时想不到深处,便看向裴伯安,期望父亲能为他解答,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裴伯安自知他的想法,神色稍稍柔和了一点,道:“你毕竟年轻,不经事,该说与你知道之时,为父自告诉你,现下却不是时候。”他说着,神色更柔和了一些,“另有一事,却不得不办了,你的婚事应当要相看起来了。”
裴绍知道,言下之意,便是要借婚姻与人结盟。他洒然一笑:“婚姻大事,但凭父亲做主。”
裴伯安拍了拍裴绍的肩膀,对爱子越发满意,心中已在盘算可与何人结亲,还有那万民血书,也该设法应对了,不能教陛下专美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