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满大豆、高粱和地瓜的黄淮平原上,有一支飘着战旗、扬起黄尘的队伍,正沿着乡间土道风风火火地向西‘挺’进。-79小说网-骑在战马上身着铠甲的中年将军叫袁甲三,只见他举目眺望,满脸兴奋地对他的亲兵说:“快到了,快到了!把这封信发出去,给家人通报一声……”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巨大权益,可是‘欲’壑难填的英、法等国为迫使中国加速殖民地化,又制造荒谬借口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者在中国沿海城市‘骚’扰之后,最终攻陷了中国的皇城北京,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洗劫一空。
**无能的清政fǔ与侵略者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得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首先,打进北京的英法联军得以直接影响和控制清政fǔ,干涉中国内政;其次,继已经开放了的上海、广州、宁‘波’、福州、厦‘门’五个通商口岸后,又开放了天津、南京、九江、汉口等十一个新的通商口岸。
不仅如此,西方传教士还要在中国自由活动,四处传道,其侵略势力直接渗透到中国内地。由于海关雇佣洋人,建立了协定关税制,中国的海关管理权亦落入列强之手。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fǔ闭关自守的政策被彻底打破,中外反动势力出于自身利益,开始走上彼此勾结、狼狈为‘奸’的道路,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痛苦深渊。
早在英法联军对中国进行侵略之前,如火如荼的中国农民革命战争已经形成**,其中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声势最为浩大。洪秀全从广西金田起事后,革命烈火迅速蔓延,很快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了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并于两年后定都南京,继之开始北伐,很快就占领了安徽凤阳、怀远等县城。
其时,活动于皖北、豫东的另一支农民起义军——张洛行领导的捻军举兵策应太平军,不久即攻陷了临淮关、雉河集。与此同时,寿州、宿州、阜阳、太和、颍上、亳州等地也燃起了农民革命的熊熊烈火。
面对风起云涌的农民战争风暴,清王朝惶惶不可终日。为了扑灭革命烈火,维持其摇摇‘欲’坠的统治,清政fǔ急忙调兵遣将。兵部‘侍’郎周天爵奉命率三千清兵进驻宿州,袁甲三时任兵科给事中,奉命协助工部‘侍’郎吕贤基督办安徽团练,训练地主武装,以配合清军主力作战。
由于袁家祖辈一向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认为造反是“上逆天理,下违父教”,因此极端仇视农民革命,在镇压农民起义军时表现得十分卖力。在周天爵因病而亡、吕贤基被捻军击毙之后,袁甲三奉旨接管了统驻宿州的清军,同时兼任督办安徽团练大臣。
袁甲三统兵以后,虽然不断受到捻军的打击,但其反革命意志极为坚决,很快成为捻军的劲敌。当时在湖南办团练而发迹的曾国藩正率领湘军在长江中游和太平军‘激’战,袁甲三在皖北担负着切断太平军与捻军联合的反革命重任,使曾国藩得以全力绞杀太平军而无北顾之忧。
以“书香‘门’第”自诩的袁氏父子一贯崇拜皇权,忠于皇帝,醉心于依附朝廷取得高官厚禄。在袁甲三的带领下,袁家人义无反顾地投身“保家卫国”的战争之中。“保”字辈的袁保恒和袁保庆都随袁甲三征战沙场,并“出奇制胜,躬履前茅”。袁保龄也到军中“从佐戍幕,赞画左右”。
这年秋天,在攻陷捻军占领的雉河集时,袁甲三“擒斩逾三万,‘逼’入涡河死者复数万”。接着,他又攻占捻军根据地临淮关,随即下达一道惨绝人寰的军令:“年七十以下、十五以上者尽诛之……”
袁甲三大败捻军,收复了临淮关,深得皇帝与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等大臣的赏识。为了表彰其功绩,朝廷授予他漕运总督和钦差大臣等要职,全权负责皖豫苏三省的军务。袁甲三就是这样用起义农民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顶戴‘花’翎,踩着起义农民的尸骨一步一步往上爬。
旌旗猎猎,马蹄得得,袁甲三带着他的队伍“凯旋而归”。前面是沙河,过了沙河便是槐坊店,再往西走就是水寨集;然后顺着一条土路往南去,河边有一个村庄叫王明口;再往西不远便是被厚墩墩寨墙围挡着的一片青灰‘色’楼房,那就是袁甲三的老家张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