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罪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历史选择了袁世凯 > 9.科考屡试不第(下)

9.科考屡试不第(下)(1 / 1)

三叔去世后,十九岁的袁世凯在外无所依靠,只好返回故里。。更多最新章节访问:ШЩЩ.⑦⑨XS.сОМ。但眼界陡开、见识大长的袁世凯不愿意再回项城那样的村野之地,便与嗣母牛氏、妻子于氏离开几乎与他同龄的袁氏大宅——袁寨,迁移到陈州。这时,他仍然没有放弃走科举入仕的道路,所以在家困守书城,准备再赴考场。

袁家的男人虽然可以科举得意、官运亨通,但随着保庆、保中、保恒相继去世,他们开始满腹狐疑、惴惴不安起来。他们发觉从袁甲三的父亲、袁世凯的曾祖父袁耀东开始,袁家的主要男‘性’成员都是短命的:袁耀东不到四十岁,袁甲三活了五十七岁,袁保中活了五十一岁,袁保庆不到五十岁,袁保恒也只有五十二岁。

袁家人总觉得这其中有些神秘的力量在作祟,于是到处延请堪舆家,卜宅兆,作道场,为袁家祈福禳灾。可是,不管怎样馨香祷祝,求神‘弄’鬼,仍然不能挽救封建大家族由盛转衰的历史命运。后来,有一个风水先生在查堪之后说:“袁家的‘阴’宅属于龙凤之地,日后必出贵人。可是阳宅却‘阴’气太盛,长禄不长寿。”

这些说法当然都是愚昧无知的封建‘迷’信,不过对于‘淫’邪愚昧、好谈鬼神、相信风水的袁家人来说,却是毋庸置疑的。他们焦急万分地问:“那该如何是好?”

“办法倒是有一个,那便是分宅而居。”风水先生装模作样地说。

分宅而居,等于偌大的袁寨从此分崩离析,这是袁氏家族所有人都不情愿的。但是自袁保恒去世后,袁家的经济开始拮据起来,那种大家族聚集而居的日子再也无法维持了。无奈之下,袁家只好将所有土地分解成十二股,按袁世凯父辈的人头分了家。

袁甲三一支搬到陈州,袁凤三一支迁到禹州,袁重三重返袁阁村,只有袁树三留在了张营村。由于袁世凯是袁保庆惟一的子嗣,所以在他的名下分得一份可观的家产。不过,他同时也得承担全家上下七八口人的衣食住行,还得办好三个妹妹的婚事。

蛰伏于陈州,虽然有新媳‘妇’、热炕头,但是上过都城、下过江南见过世面的袁世凯无法安于现状,他总想着干点引人注目的事。他联合一些文人‘骚’客在陈州成立了文社,而且一办就是两个:“丽泽山房”和“勿欺山房”。因为有钱,又善于‘交’际,于是筹办文社的一切杂务,诸如所需房屋、笔墨纸砚一应物品都由他一手‘操’办,并免费为社友提供食宿。

这两个组织虽然名为“文社”,其实就是一帮郁郁不得志的文人聚在一起饮酒‘吟’诗侃大山。文社聚会时,谈论最多的还是时政。鉴于当时清朝的积弱不堪,如何才能效法西洋,富国强兵,抵御外辱等等。这样乡里四邻的文人乡绅都知道项城有个袁某人,袁世凯居然成了当地的一个小小名士。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慷慨好施的袁世凯热衷于广‘交’文人雅士,包括与陈州知府吴重熹“约为诗酒友”,为他日后政治发展奠定了一定的人才基础。他一生的“兄弟”、对他日后仕途作用最大的徐世昌正是在这个时期结识的。而当时徐世昌也认为:“他日必成伟业丰功,项城袁世凯也。”

徐世昌(1855~1939),字卜五,号菊人,祖籍浙江鄞县,生于河南卫辉,落籍直隶天津。当时正值落魄之时,屈身在陈州授馆课童,因家道败落,穷困潦倒,连北上应试所需的盘缠都没有,久闻袁世凯好士待客大名,特地登‘门’拜访。

袁世凯见徐世昌虽不修边幅却神采飞扬,谈吐间雄心勃勃,满腹经纶,远非寻常腐儒所能比。而徐世昌则认为袁世凯“状貌伟然,殷勤按语,纵谈当世之务,惊以为奇,因委心纳‘交’”。二人一见如故,遂秉烛夜谈,抵足而眠,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后换帖结义为盟,两人‘交’称莫逆。

当袁世凯得知徐世昌的窘况后,便慷慨赠银一百两,资助徐世昌进京赶考。正是靠着这一百两银子,徐世昌得以来到京城,最终高中金榜,随后走入了仕途。

虽说居乡两年,不事生产,坐吃山空,但袁世凯除了结识一些朋友外,还认认真真地读了一些书,但大部分都是韬略、兵书之类的杂书。尽管不能尽解其意,却勃发了他的雄心壮志。他曾向人夸下海口:“过去只好匹夫之勇,现在学了‘万人敌’后,若给我‘精’兵十万,当可横行天下。”

一八七九年,袁世凯的姑丈张向宸(道员)办理河南赈捐,委托袁世凯“分办陈州捐务”,袁世凯办得非常出‘色’,“集款独钜”。为此,张向宸就以袁保恒生前的捐款,为袁世凯捐了一个从七品的“中书科中书”的虚衔,以资奖励。

清代的科举分为四级:院试(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其实光童生试就得连考三级:县试、府试、院试。院试被录取者即成为所在地县学的生员,俗称秀才。凡取得秀才资格的就可以不出公差和免纳田粮,更重要的是才有资格参加乡试,由此一级一级往上考,犹如攀登宝塔,无限风光在高峰。

尽管科举之路是那么狭窄、拥挤和艰难,不愿放弃“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为价值观念和求仕之道的袁世凯仍然在家苦读,准备再赴考场。这年秋天,自信满满的袁世凯第二次参加了乡试。就在他回到家中准备与家人庆祝的时候,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袁世凯又落榜了。

袁世凯自幼受教于名师,又兼走四方,见多识广,人情练达远过于本地莘莘学子。然而此次秋闱,他举办的文社里有两人中举,自己却名落孙山,感到十分难堪。他怀着对那毁人不倦的教育制度的愤慨,将自己所作诗文付之一炬,誓言:“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乌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耶!”(请看下一篇:因祸得福)

最新小说: 三国美色 催昭嫁 霓裳铁衣 我的女友是诡异 诸天武侠:从全真开始 说了多少次,别管我叫大哥! 快穿之女主终结者 穿成首辅大人的童养媳 真名媛穿成假千金 公主万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