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山河一寸血》中篡改的历史的方式起家的。所以他们对借力使劲,制造矛盾,从中渔利的本事非常内行。”
这段话足以证实国民党不敢正视历史,进而歪曲历史。**是由于党员太少,必须借助国民党的组织与力量才能发展吗?
显然,历史不能证实这句话。1927年,**由于国民党的大屠杀,损失了大量的干部,特别是那些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崭露头角的干部。又经历了从1927年起的多次围剿,然而**却仍然发展起来了,原因是什么?简单一句的窘境,于是一场不能打的仗,也就不得不打了。”
在《剑桥中华民国史》中专门有关于这一时期成就的一章:国民党政权的成就。现将若干段落抄录如下:
到1936年末,蒋介石已经巩固对全国较大地区的政治控制——中国本土18个省中,仅有7个保持基本自治——从而为一个可行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然而,他为取得政治控制所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他坚决依靠武装力量,不仅使国家受到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而且把这个政权的注意力从迫切需要社会、经济及政治的改革转移开去。
1934年稻米收获量低于1931年收获量的34%;大豆几乎下降36%,小麦下降7%。棉花是当年唯一超过1931年水平的主要农作物。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产值从1931年的244.3亿元下降至1934年的130.7亿元(时价)。这些数据在细节上不完全可靠,但是,当时目击者的报道证实了农村严重贫困,特别是在1934年和1935年。
田弘茂在《国民党中国的政府与政治,1927—1937年》的第168页写到:蒋介石在1935年的评估却能反映一般状况:
“政府开支日见增高。每当计划出笼,新税又起。附加税常随需要加于正税之上,又创各项杂税。有时,了。于是便引发了12.9和12.26两次大学潮。...学潮带动了全国澎湃汹涌的抗日浪潮。...这股浪潮,显然已非警察所能应付得了的了。这只是1935年底的事,我们已经有和的既定政策却因此而改变。”
这个举国欢腾的热忱是因为蒋委员长安全回到南京呢?还是因为蒋接受了**的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呢?
蒋委员长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全国团结力量的震撼,这个震撼所表达的意愿是什么?显然不是[先安内后攘外],而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抗战之责_抗战之责全文免费阅读_《一寸》中篡改的历史(一)更新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