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罪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大相师 > 第65章 迷踪

第65章 迷踪(1 / 1)

清顺治三年(1646年)九月,面对多方敌对势力的威胁和围剿,张献忠率部撤离成都,

据《明史》记载:张献忠“用法移锦江,固而阙之,深数丈,埋金宝亿万计,然后决堤放流,名水藏,曰:无为后人有也。

按明史的说法,张献忠在撤离成都时,大量的金银财宝无法带走,

只能埋在成都的水路码头(也有说将亿万宝物掷入锦江,随江放流),打算日后重返成都时再把它带走。

据说,张献忠为了他日还能找到埋下的这些宝藏,还特地留下了一阕暗号——便也是著名的藏宝地歌谣:

石牛对石鼓,金银万万五。有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

但根据《彭山_县志》载:顺治三年,明参将杨展与张献忠部决战于江口镇,张部战船被焚,沉没过半,伤亡惨重。

在张献忠撤离成都时,因为旱路已被清军封阻,他只好改道由水路出蜀。又据《蜀碧》载:

(张)献忠闻(杨)展兵势甚盛,大惧,率兵十数万,装金宝数千艘,顺流东下,与展决战,

张献忠装满金银财宝的船队竟达到了数千艘,从成都启程,沿锦江行至彭山_县江口境内时,遭到杨展部队的伏击,几乎全军覆灭。

而那一千多艘载满金银财宝的木船便沉没在彭山_县江口境内的水域中。

因而,根据史料记载,张献忠的宝藏去向有二:

其一便是张献忠在撤出成都前,便将所有金银财宝埋入锦江底,或是投入江中,不愿让他人占得。

其二:便是张献忠将所有金银财宝装进了一千多艘木船里,从水路出发,却遇上了杨展埋伏,财宝随木船尽数沉入彭山江口境内的水域。

从明末到清朝,从清朝到民国,从民国到今天,三百六十多年来,

为了寻得张献忠这笔金山银海去向之谜,天下各路人马相时循机,群起而动。

在传说中,张献忠将搜刮来的金银财宝藏在成都附近某地,以石牛和石鼓作为暗记。

为了得到这笔宝藏,明朝残余势力、官僚地主武装、地方军阀、农民义军、清王朝、外国传教士、袁世凯、二战时美国的梅乐斯上将、

蒋介_石、日本侵略者,包括江湖各路三教九流门派都曾兴师动众,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前来寻宝,却都无一所获,失望而归。

但也有后世人根据史料,推论张献忠的这些宝藏并非没有人得到过。

据传最早得到张献忠宝藏的人便是杨展——那场发生在江口之战的将领。此战差些让张献忠全军覆没,以杨展大胜而终。

基于此,后人猜疑,张献忠江口沉银被杨展所获。根据费密在《荒书》中的记载,

杨展起初并不知道沉船中藏为何物,后来,一个渔民将其打捞上来,数万两金银才尽归杨展所有。

另一种说法来自清朝沈荀蔚所著史书《蜀难叙略》。据说,当年张献忠江口战役大败而焚舟之时,

一位幸存船夫投奔杨展,据实相告,杨展于是针对木筒特点,命部下用长枪在江中打捞,一旦发现木筒,便将其钉住、拖出,得到了这批宝藏。

杨展是蜀地乐山人,在整个巴蜀因战乱饥荒严重之时,唯有乐山富庶稳定,时人在称赞杨展时也说“蜀为赖之”。

后人因此推测,杨展正是靠着打捞上来的飞来横财,才做到这一点。

可让后人怀疑的是,即便杨展得到了张献忠的宝藏,也不可能是全部。因为杨展在张献忠死后两年也战死疆场,

短短两年内,他怎么可能花完张献忠数千万两黄金白银?关键是,绝无史料记载有人从杨展府邸和军营得到大量财宝。

又据《蜀难纪实》载,张献忠一千多艘木船里的金银财宝沉入了彭山江口境内的水域后,

“累亿万,载盈百艘”,那些满载金银珠宝的沉船堵塞了江道,水流改道,水漫田埂。

根据这一记载,彭山_县境也先后出现过与成都“锦江淘银”类似的掘宝事件,但前赴后继的寻宝者所发现的金银只是零零星星,少之又少。

那么张献忠这一笔金银财宝到底流落到哪里了呢?

《彭山_县志》载:乾隆五十九年冬,渔者于江口河中获刀鞘一具,转报总督孙士毅,派员赴江口打捞数日,获银万两并珠宝玉器等物。

实际上,在张献忠的船队沉没后不久,清王朝就组织过大规模打捞行动,部分沉银被打捞起来充实了国库。

但根据后世多方考证,清廷所打捞出的这些金银只是张献忠宝藏中极少的一部分。

到清末,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为解决朝廷的财政困难,清翰林院编修陈泰初旧事重提,

呈请寻找这笔财宝,并说曾亲眼看到彭山、眉山等地居民捞到遗弃的银子。

捉襟见肘的咸丰皇帝于是命令成都将军裕瑞“悉心访察,设法捞掘,酌量筹办”,最终却一无所获。

时间的流逝并没有消减人们对财富的追寻和渴望。

民国时期,一位姓杜的清朝遗老因犯案走投无路,受到曾任四_川省府秘书长的杨白鹿接济,在杨家一住便是几年。

为报恩,临别前,杜姓遗老将多年来随身携带的一个檀木匣转赠与杨白鹿,并说匣内所藏乃是张献忠埋银的藏宝图,

此图由当时参与张献忠埋银的一名石匠偷偷绘制。据说张献忠撤离成都时,由水路起程,船少人多,大量金银财宝无法携带,

便在莹华寺(望江楼对岸)上船时,下令把金银集中起来,在石佛寺侧面挖了一个大坑埋藏,为了防止泄漏秘密,

张献忠命人将经手埋金藏银之人全部活埋。有个石匠漏逃出来,把埋藏金银的地点和情况画在纸上,传给了他的孙子。

后来几经辗转,这张藏宝图落到这杜姓遗老父亲手中。他心知关系重大,便装在檀木匣子内好生珍藏。

杜姓遗老虽知道此乃是无价之宝,可自己无法挖掘,又不敢献给官府,只好赠给杨白鹿。

杜姓遗老希望杨白鹿挖掘到这笔宝藏后能“善为运用”。此后多年,杨白鹿一直珍藏木匣,从未向任何人透露。

1937年冬,杨白鹿将此事告诉了当过师长的好友马昆山,两人一拍即合,认为此事大有可为,

于是四处奔走,成立了锦江淘金公司,专事打捞宝藏。他们按照原图纸方位丈量、细密探索,

推断出埋藏金银的地点就在成都望江楼下游对岸,原石佛寺下面三角地段交叉点左侧的江边。

于是,趁着1938年冬河水较小的良机,锦江淘金公司组织开挖,却没有任何收获。他们不死心,1939年冬又继续挖掘。

上百人前前后后忙活了十个多月,竟真挖出一个大石牛和一只大石鼓!

“石牛”、“石鼓”都出来了,依照那首广为流传的歌谣,能买下成都府的“万万五”黄金白银还远吗?

杨白鹿等人赶紧买来金属探测仪,不久后的一天,金属探测仪发出了嗡嗡的响声。

“找到了!”

消息迅速传遍川蜀大地,挖宝事件被传得神乎其神,但历史又一次和人们开了玩笑,工人们费尽心力,却只挖出3大箩筐铜钱。

让我们把视线移回三百多年前——公元1691年冬,时值清康熙三十年。

南京牛首山幽栖寺,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和尚正和一位四十来岁的壮年道士下棋。

一局犹自难分难解之际,老和尚手里的一枚白子“嘣”的一声碎裂成两半。

老和尚掐指一算,良久叹道:“‘子’拆两半便是‘一了’,又是白子,拆下来便是‘百了’,唉,一了百了,廖道长,和尚我命不久矣!”

“髡残大师须眉童颜,精气正旺,何出此言?”廖道长面有惊诧。

这位老和尚,便是明末清初和石涛、朱耷、弘仁等巨匠齐名的“四僧”之一的画家——髡残(1612-1692)。;

最新小说: 超神级诱惑 从深海探险开始直播 蓄意接近 最强神帅 全体魔修起立,拜见祖师爷 龙婿叶凡 战龙觉醒 系统靠白莲花宿主躺赢了快穿 成婚后,我和病娇联手了 土豪系统在都市